合作客户/
拜耳公司 |
同济大学 |
联合大学 |
美国保洁 |
美国强生 |
瑞士罗氏 |
相关新闻Info
-
> 基于微纳米气泡的井口注气装置可改变油水界面张力,提高原油的采收率
> 基于91免费看污视频研究P507-N235体系萃取稀土过程的溶解行为规律
> 硅丙乳液质量分数与粘度、表面张力的关系及在模拟病害壁画修复中的应用(四)
> 影响狭缝间氢键流体气液平衡界面张力的因素有哪些(三)
> 表面张力驱动加工方法实现复杂构型多孔陶瓷的高性能制造
> 混合型生物洗油菌发酵上清液的表面张力值测定(一)
> 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对塑料熔体在微型通道内的流变行为的影响(二)
> 甜菜碱表面活性剂TAC制备方法及表面张力测定(一)
> 可视化实验方法研究电场作用下液滴撞击表面的动态行为(二)
> 泡沫洗手液的泡沫是如何产生的?泡泡的产生离不开表面活性剂
推荐新闻Info
-
> 烧结矿致密化行为研究:不同碱度条件下熔体的表面张力、表观黏度值(三)
> 烧结矿致密化行为研究:不同碱度条件下熔体的表面张力、表观黏度值(二)
> 烧结矿致密化行为研究:不同碱度条件下熔体的表面张力、表观黏度值(一)
> 如何提高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预测精度
> 不同水淹程度的油藏环境下微生物提高采收率、采出液的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的变化(二)
> 不同水淹程度的油藏环境下微生物提高采收率、采出液的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的变化(一)
> 新型助排剂配方组分、对表/界面性能的影响及助排效果(三)
> 新型助排剂配方组分、对表/界面性能的影响及助排效果(二)
> 新型助排剂配方组分、对表/界面性能的影响及助排效果(一)
> 电喷雾质谱离子源技术优化策略:降低外鞘液表面张力,加速液滴溶剂蒸发
基于天然植物油的酰胺胺氧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表面性质——实验程序
来源:上海91免费福利导航 浏览 1569 次 发布时间:2021-10-11
二、实验程序
2.1 蓖麻油和棉籽油成分分析
天然植物油是各种甘油三酯的混合物。 在这项研究中,他们 使用 Agilent Technologies 700GC/MS-7890A GC 系统分析组成。 以甲醇为溶剂,制备甲基化蓖麻油和甲基化棉籽油 直接引入 GC-MS。 通过使用 MS 搜索识别每个峰 NIST 图书馆数据库上的系统。
结果见表1。从表1可以看出,蓖麻油含有 蓖麻醇酸酯含量更高(90.49%),最突出的成分 棉籽油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酯 (47.34 %),其次是棕榈酸酯 (31.60 %) 和 油酸酯(13.88%)。 所以蓖麻油和棉籽油的平均分子质量 分别为 926 和 854。
表1 甲基化蓖麻油和棉籽油中的物质及含量
2.2 蓖麻油酰胺和棉籽油酰胺的合成
0.05 mol 蓖麻油(或棉籽油)、0.025 mol NaOH 和 20 mL 甲苯 加入装有搅拌器和冷凝器的 250 mL 三颈烧瓶中。 在搅拌的同时,在40℃下滴加0.25mol N,N-二甲氨基乙胺。 然后,将反应混合物在100℃下搅拌并加热8小时。 淡淡的黄色绳子 减压下旋转蒸发除去甲苯后得固体 压力。 蓖麻油酰胺和棉籽油酰胺的产率为88.68%, 分别为 86.83%。
2.3 蓖麻油酰胺氧化胺和棉籽油酰胺胺的合成 氧化物
在 250 毫升三颈圆底烧瓶中,0.027 摩尔天然蓖麻油酰胺(或 棉籽油酰胺)溶于 25 mL 水中。 然后 0.076 mol 27% (wt) H2O2 60℃下滴加微量无水柠檬酸三钠作催化剂。 之后,将系统在 80 oC 下老化 3 小时。 [11] 粗产物经萃取 CHCl3/CH2Cl2和最终产品(胶体固体)经过溶剂 用旋转蒸发仪减压除去。 蓖麻油的屈服值 酰胺氧化胺和棉籽油酰胺氧化胺分别为60.87%和48.60%, 分别。
2.4 分析方法
质谱 (MS) 在 AB SCIEX 上以正离子模式进行 API3200LC/MS/MS 光谱仪。 红外 (IR) 光谱是作为 KBr 颗粒获得的 Nicolet islo 傅立叶变换 FT-IR 光谱仪。
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测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10-7-10-1 mol/L 通过 Wilhelmy 板法,在 Kibron 上进行 Delta-8 在 25 oC。 表面张力是三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, 平衡表面张力可在 0.5 mN/m 内重现。
通过引水研究了化合物的乳化性能 方法。 40 毫升 0.1% 质量分数表面活性剂溶液和 40 毫升液体石蜡油 加入 100 mL 带塞混合筒中。 盖上塞子后,将搅拌筒上下用力摇晃5次,然后晾干 1 分钟。 上述步骤重复5次。 分离 10 mL 水的时间 来自系统的记录在第五次被用作衡量 乳化力。
基于天然植物油的酰胺胺氧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表面性质——摘要、介绍
基于天然植物油的酰胺胺氧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表面性质——实验程序